读罢《七年失败的程序之路》,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很多事。
想起上海写字楼里那个穿着帅气职业装的美女总裁问我的“职业规划”,想起有一次离职之后老师悠悠的对我说:“你会有很多经历,但不会有资历。”
窗外的阳光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的晃眼,不觉间我已在这人世间35个年头。
我在写《折腾》,很多人追着看,说精彩。但我自己知道,精彩是精彩,但还远远没有成功。律师、装修、管理、编程开发……这一大锅乱炖,不知道最后会是个什么模样?所以其实我的职业生涯是失败的,我不得不创业,不得不自己来整合这些资源,因为人才市场上,根本没适合我的位置。
如果我重来一次的话,我会怎么做?呵呵,不知道,或许还是这样?但好歹也见得多了,经历得多些,就“装大”一些,给不想像我一样的新人们一些建议吧。
思考的出发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篇文章不可能囊括一切、适合每一个人。所以,纲领性的东西非常重要。
对于就业而言,你的思路一定要把握两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下面的所有结论其实都基于这两点而展开。
频繁跳槽好不好因为自己就是一个频繁跳槽的人,所以对这个问题思考得最多。其实啊,既好又不好,得分阶段得看情况。
先说好的。
再说不好的。
这个问题就更难回答了。笼统的可以有一句话:“在这里工作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可以跳槽了”。但这句话显然没什么卵用。这样吧,我分阶段的讲。
毕业两年这个时候,跳槽可以稍稍随意些。反正我让你慎重你也不会听。这个时候跳槽最大的好处就是“机会成本低”——反正也不会损失什么。而且找工作也是越来越好找,工资也越来越高。也没什么注意事项,大不了犯了点错误,比如从下一个阿里巴巴创始团队离职了之类的,这种概率……算了,不去想他了。
毕业五年这个时候,跳槽就需要多些考虑了。
第一、你可能不那么好跳了。不是说你离了这家单位就找不到工作,而是可能找不到更好的了。是不是更好,简单的说,看工资,能高出现在工资50%(我的标准是要翻番)才行。工资的增长,不是一个线性函数,随着你工龄的增长,工资的增长是越来越缓慢的,直到天花板。
第二、所以你考虑的就得周全一些了。其实这个时候,抱怨牢骚就应该慢慢的少了,“天下乌鸦一般黑”,你憎恨的那些东西,哪家公司都一样。所以再意气用事,一言不合就走人,难免让人笑话。考虑跳槽的时候,最应该问的,应该是你自己:你究竟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在这里有没有可能得到。这个时候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看不惯公司。觉得公司没前途啊、管理混乱啊、代码质量像坨屎一样……吐槽可以吐一整天。但这些和你有关系么?公司的薪水按月发了么?发了。发了不就得了!你给公司干活,公司给你钱,你一个写代码的,你操哪门子老总的心?吐槽可以,吐吐更健康,但拿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前途去拼(裸辞啥的),就没意思了。还是以代码质量为例,你确定下一家公司的代码质量就好?你怎么确定的,面试的时候让你做了code review?是的……啊?好尴尬,当我没说。
毕业十年以后这时候,你已经是“人精”了,就不用我多讲了吧?这个时候,自己出去找的话,单从工资,估计长不了多少啦,得等人来挖。然后更多的是算title、期权股份、甚至人生价值之类的。上有老下有小,自然要慎重得多。每一次跳槽,都是一次重大的人生抉择,估计觉都睡不着也是可能的。
骗鬼呢?!我都干了十年了,哪有什么人挖我啊?还不是一天到晚惨兮兮的加班搬砖……别急别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成长的路径和工资的增长一样,能力的成长也是一个越来越缓慢的过程。刚开始工作的两年,你学得很快;慢慢的工作越来越熟练,你却发现,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一种重复劳动而已?数十年如一日,哪里还会有什么成长?
其实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至少是绝大多数人生活的方式。
绝大多数人,那还有少部分人呢?如果你读得用心的话,你马上就会问。好问题!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拒绝平庸。
我做过一些行业,接触过更多行业的人。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当的人都在抱怨。律师觉得中国没有法治精神,设计师说客户根本不懂得审美,程序猿……程序猿大家都知道了。但有一种人很少抱怨,偶尔的抱怨更像是一种寒暄,“唉呀!今年的生意不好做啊……”但你真和他坐下来,他的生意经是一套一套的,眼睛里冒着绿光,像极了一匹饿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