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了解到的支持PR模式的软件都采用Git作为源代码版本控制工具,所以我们的源代码版本控制工具也迁移到了Git。
由于Git太灵活了,因此诞生了很多的Git流程,用来规范Git的使用。
常见的有集中式工作流、功能分支工作流、Gitflow工作流、Forking工作流、Github工作流。
我们对Git Flow做了些调整,调整后的流程被命名为Baza Flow,定义见后文。
根据Baza Flow,我们大部分仓库只定义了2个主干分支,master和develop。(例外,我们有一个仓库有3个开发小组同时进行开发,定义了4个主干分支,目前还比较顺畅,再多估计主干分支之间的合并就比较繁琐了。)
master对应生产环境代码,所有面向生产环境的发布来源都是master分支的代码。develop则对应本地测试环境的代码。
绝大多数情况下,QA(测试)只测试develop分支和master分支的代码。
由于开发人员都在一个团队内,所以我们没有采用基于仓库的PR,采用的是基于分支的PR。
我们对主干分支的操作权限做了限制,只有特定的人才能操作,develop分支是项目开发Leader和架构师,master分支是QA。
有权限往主干分支合并的成员会按照约定的规则来执行合并,不会合并没有完成审核的PR。
上面这点其实蛮重要的,所以我们会对有权限合并的人有特别的约定,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合并代码。(见后文PR的说明)
PR的发起人要主动的推动PR的审核,Leader也会密切关注PR审核的进度,在需要的时候及时介入。
我们配置了CI服务器(什么是CI)只编译特定的分支,通常是develop和master分支。
所有的代码合并到了主干分支之后,都会自动触发编译和本地测试环境的发布,QA无需依赖开发人员编译的代码来测试,也无需自己手工操作这些,保证了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相互独立。
我们本地测试环境的发布包含了数据库和站点的发布,全自动的,发布完成以后就是一个可用的产品,有时间这部分也可以分享一下。
我们还使用了Scrum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完成定义。
就是我们规定了我们一个任务的完成被定义为:代码编写完成,经过自测,提交的PR经过审核并且合并到主干分支。
也就是说,所有的代码被合并到了主干分支之后任务才算是完成,而被合并到主干分支必须要经过Code Review,这是强制的。
Baza Flow
当前版本 V0.9
Baza Flow 由 Git Flow 演化而来,Git Flow的开发模式如下图所示:
由于我们的托管软件对于Pull Request的限制,我们对Git Flow做了改动,改动的地方有:
1、每一个大功能我们会创建一个单独的feature分支,项目开发人员基于这个单独的feature分支创建自己的任务分支。
比如,对于CS 2项目来说,启动的时候分支的创建是:master -> develop -> feature/v2。
开发人员应该基于这个大特性分支feature/v2来创建自己的任务分支,比如创建XXXX,可以用一个单独的分支feature/v2-xxxx。
完成这个任务以后,立即向上游分支(feature/v2)提交pull request。然后从feature/v2-xxxx 创建自己的下一个任务分支,比如YYYY编辑 feature/v2-yyyy。
请注意,合并到上游分支的功能必须相对独立而且是可用的,分支任务工作量0.5-1个工作日,不宜超过2个工作日,超过2个工作日不向上游合并,需要向团队解释。
代码经过Review以后,可能会进行必要的修改,修改在原分支修改,修改完毕代码合并进上游分支,原分支会定期删除。
项目组成员在收到合并成功的通知后,请自行从上游大特性分支向下合并到自己当前的开发分支。
提交pull request后创建新任务分支的时候务必知会一下相关配合同事(比如前端的同事),让他们在新的分支上继续开发。
2、对于小功能,预计在0.5-1个(不超过2个)工作日工作量的开发任务,直接基于develop分支创建特性分支即可。
3、在各个分支遇到的bug,请基于该分支创建一个Bug分支。
如果在缺陷跟踪管理系统上有对应的项,命名请使用缺陷跟踪管理系统的ID,比如BAZABUG-1354 比如这个Bug的分支命名就是bugfix/BAZABUG-1354。
如果在缺陷跟踪管理系统上没有对应的项,命名请简短的说明修改内容,比如“JX 9df2b01 引用bootstrap css虚拟路径重写,避免出现字体无法找到的问题”,分支命名可以是bugfix/miss-font。
完成修改以后提交并推送到中心仓库然后立即向上游分支提交pull request。
4、发起pull request以后,请将pull request的链接在IM上发给代码审核者,以此通知对方及时进行审核。
二、执行
我们在团队内部提倡质量优先,开发团队不能为了进度牺牲质量,并在团队内部达成了共识。
所以,无论进度有多么紧迫,Code Review的过程都一定会做。
所有的问题一定会被提出,只是会根据进度的紧迫程度,以及问题的大小,改动成本,决定问题是现在解决,还是加一个TODO,并记录在缺陷跟踪管理系统内,以防日后遗忘。
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要求立即解决,哪怕因此造成了发布的推迟。
我们深知,其实多数情况下,现在不解决,日后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解决。
我们在团队内推行Code Review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多阻力。
原因大概有两点,首先管理层方面了解之前遇到的各种问题,也迫切希望能有所改善,所以从一开始就是支持的态度。
其次,绝大部分开发人员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能自己能学习到东西,并没有抵触,遇到很好的意见时大家都还是很高兴的。
最后,慢慢的形成了一种氛围,整个团队都会自觉的维护它。
附一张我们审核的对话图,这位童鞋尝试对系统内部散落各地发业务邮件的代码做一个整理,用一套模式来处理,调整了3版才定调,然后修改了很多细节才通过了合并,前后大概用一个多星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