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中招了吧。无限的拖延,无法正面改变即将发生的事情,但是它却能极大的增加事情的不确定性,并且随着事情的临近,这种不确定性在内心中的焦虑反应呈指数级增长,反过来,这种情绪又反哺拖延,除非有强大的外部力量介入,强行打破这种负能量闭环。说的这么高端,有没有实际的例子呢。不仅有,而且非常多,很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在年终总结的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晚上,奋笔疾书加班加点的写总结,又或者在做演讲的前一天晚上,开始写PPT。
获取安全感 Rule #1: 学习那些自信满满地程序员们当然也需要甄别一下啦,有的人可能只是看起来很自信。不过上面提到的三个特征应该是妥妥的能够提升你的安全感的办法。其实我在写这条建议是,很是纠结。纠结在哪呢?我觉得内心没有安全感的程序员极度“肤浅”的分成两类:懒和其他。据非常不负责任统计(看看周围的人),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因为懒,如果是真的懒,那就没救了。
Rule #2: 通过焦虑情绪公式来提升安全感发动数学天赋,当某人或事情让人感到焦虑时,这两件事情能够帮忙:
制作一张平衡表列出你知道的和你能影响的,它可以帮助你消除不确定性,去掉你对不知道的事情的神秘感,明确你所面临的是什么。因为焦虑只会潜藏在黑暗中,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就好比美味的螃蟹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敢吃的。然而黑暗中的不明事物也有可能真的是你所恐惧的事物也说不定,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你知道原来在黑暗之中潜藏了一个恐怖猎人——霸王龙,你的对手已经清晰了,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你是否有能力对付的了它。你的焦虑情绪现在全部由无力感组成了。
想想最极端的结果,降低无力感,如果最快的结果也是能够承受的,那还有什么是输不起的呢,更何况通常最坏的结果都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由最坏的结果所引发的内心恐惧,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当然每个人的无力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舒适区域是不同的,舒适区域越大,无力感想对会越小。这很好理解,因为从概率的角度来讲,你能处理的问题范围,把握度会随着舒适区域的增大而增强。但直面极端结果是一个普适的方法。一方面,往往当最坏的事情发生时,你却释然了,反而一身轻松,能够坦然面对。这正是该公式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之一,当结果发生时,不确定性为0,焦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你当然会前所未有的轻松,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到了让TA抓狂的事情发生时,却能坦然处之,临危不乱。另一方面,想想最极端的结果,有助于你评估失败的代价,很多时候人都是被自己或者他人吓怕了,一旦评估的结果并没有那么不可接受,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战战兢兢的过着了。
左图是一张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图,其中包含三个要素:效率,动机和任务难易程度。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因此,你需要做的是让别人更好的了解自己,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是确没能让别人知晓,那么别人对你的期待就会低于你的预期,你将要做的工作的难度也不太可能匹配你所掌握的技能,当然面对这样的工作,估计大部分人也没有新鲜,激动,亢奋,大鸡血的感觉吧。另外一方面,如果你给别人的感觉是很牛X,结果有可能让你面临超出自己技能很多的任务,这会增加你的焦虑,降低你的效率,影响个人的名声。
Rule #4: 焦虑,焦虑着也就没那么焦虑了。说了这么多,感觉焦虑是一种要完全消灭,即便不能消灭也叫尽量避免的情绪,但凡事没有绝对,完全没有焦虑这种情绪也是不可取的,程序员需要适时地扩大自己的舒适区,而且焦虑也有它正能量的一面。
走出舒适区会增加人的焦虑程度,从而产生应激反应,其结果是提升对工作的专注程度。在这个区域中被称作最佳表现区——在这个区域之中,人的工作表现将会得到改善,并且他们的技巧也会被优化。但是罗伯特 耶基斯(1907)的报告中提到“焦虑可以改善工作表现,但是当超过某一最佳激励状态之后,工作表现就开始恶化”,如果一个人离开最佳表现区,他将进入一个危险区,在危险区中焦虑程度的上升或者舒适程度下降会带来工作表现的快速恶化。
所以在绩效管理之中管理者,或者是教练应该让人进入最佳表现区,并且维持一段足够的时间,从而达到更好的工作表现,提升他们的技巧,并且将这些表现和技巧固定下来。同样的道理,在目标设定之中改变焦虑的程度就会改变工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