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Javascript的发展历史。
1992年,一家名为Nombas的公司开发一种叫C减减(C-minus-minus,简称Cmm,有点与C++对应的意味)的嵌入式脚本语言。Cmm背后的理念很简单:一个足够强大可以替代宏操作(macro)的脚本语言,同时保持C/C++足够的相似性(C语言太经典了,特别是其语法有着简洁美),以便开发人员能很快学会。这个脚本语言那捆绑在一个叫做CEnvi的共享软件产品中,它首次向开发人员展示了这种语言的威力。Nombas最终把Cmm的名字改成了ScriptEase,原因是后面的部分(mm)听起来过于“消极”,同时字母“C”令人害怕。现在ScriptEase已经成为了Nombas产品背后主要驱动力(怎么我觉得这家公司已经不存在了呢?)。当Netscape Navigator(盛极一时的网景的浏览器,结果被微软IE的免费策略搅黄了局)暂露头角时,Nombas开发了一个可以嵌入网页中的CEnvi的版本。这些早期的实验称为Espresso Page,它们代表了第一个在万维网上使用的客户端脚本语言。而Nombas丝毫没有料到它的理念将会成为internet的一块重要基石。
当internet普及越来越广时,对于开发客户端脚本的需求也逐渐增大。此时,大部分internet用户仅仅通过28.8kbit/s的Modem来连接到网络,即使这时网页已经不断地变得更大和更复杂。加剧用户痛苦的是,仅仅为了简单的表单有效性验证,就要与服务器进行多次的往返交互。设想一下,用户填写完一个表单,点击提交按钮,等待30秒后,看到的却是一条告诉你忘记填写一个必要的字段的信息。那时正处于技术革新最前沿的Netscape,开始认真考虑一种开发客户端语言来处理简单的问题。
当时为Netscape工作的Brendan Erich,开始着手为即将在1995年发行的Netscape Navigator 2.0开发一个称之为LiveScript的脚本语言,当时的目的是同时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使用它。Netscape与Sun公司联手及时完成了LiveScript的实现。就在Netscape Navigator 2.0即将正式发布前,Netscape将其更名为Javascript(想当年,也就是95年,正式Java普遍开始流行的一年,Java开始火起来,似乎打上一个Java的标签,也会火起来一样),目的是为了利用Java这个internet时髦词汇。Netscape的这一决定也实现了当初的意图,Javascript从此变成了因特网的必备组件。
因为Javascript 1.0如此成功,Netscape在Navigator 3.0中发布了Javascript 1.1版本。恰巧那个时候,微软决定进军浏览器市场,发布了IE 3.0b并搭载了一个Javascript的克隆版,叫做Jscript(微软一直是一名成功的模仿者,这样命名是为了避免与Netscape潜在的许可纠纷)。微软步入浏览器领域的这重要一步当然推动了javascript的进行一步发展。
在微软进入后,有3种不同的Javascript版本同时存在:Netsacpe Navigator 3.0中的Javascript、IE中的JScript以及CEnvi中的ScriptEase。与其他编程语言不同的是,Javascript并没有一个标准来统一其语法或特性,而这3种不同的版本恰恰突出了这个问题,随着用户担心的增加,这个语言标准化显然已经势在必行。
1997年,Javascript 1.1作为一个草案提交给ECMA(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第39技术委员会(TC39)被委派来“标准化一个通用、跨平台、中立于厂商的脚本语言的语法和语义”。由来自Netscape、Sun、微软、Borland和其他一些对脚本编程感兴趣的公司的程序员组成的TC39锤炼出了ECMA-262,该标准定义了叫做ECMAScript的全新脚本语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ISO/IEC(国际化标准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也采纳ECMAScript作为标准(ISO/IEC-16262)。从此,Web浏览器就开始努力(虽然有着不同成都的成功和失败)将ECMAScript作为Javascript实现的基础。